網頁
▼
2014年7月18日 星期五
指數分配與選擇權價差策略
延續幣圖誌上,牧大的分享 期貨報酬率 v.s. 對數常態分配? (R實務篇) 此篇,
我們瞭解市場漲跌的分配是尖頭肥尾的,白話文也就是沒啥漲跌的日子非常多,很大漲跌的日子也比想像多。
而依據這樣的特性,在選擇權市場的交易上,我們很自然的想到,雙SELL價平的選擇權賺取低波動的日子,再雙BUY兩倍價外兩檔或再遠的履約價來賺取大波動的日子,這樣組合的價差交易實質是買方部位,風險有限,獲利無限,而且收的權利金還會比買方花費的權利金多。
損益如上圖顯示,沒啥波動的中間區域是獲利的,向兩邊越遠的獲利也越大,會虧損的區域僅在兩邊小漲小跌的部份,很符合前篇市場漲跌的分配的觀察結果,所以若拿來操作,應該是很好的策略………吧?
這樣的策略能不能獲利? L認為”應該不會”。
說”應該”的原因是沒有去完整回測過,若要作回測,方式是模擬每日收盤前,將前日部位平倉,然後價平CALL和PUT各賣出一口,價外二或三檔的CALL和PUT各買進兩口,這個履約價的選擇差別就像上圖一樣會是不同的”W”,日復一日這樣測試得結果。
可想而知這樣作的交易費用是很高的,每日一單位的操作就要新倉賣兩口買四口,平倉買兩口賣四口,或許,以週的頻率來作一次會好很多,而且週的指數報酬率分配,”應該”也類似日的分配一樣是尖頭肥尾。以下我們先排除掉交易成本的影響,單看這個策略是否有獲利能力。
說”不會”的原因是選擇權市場本來就是這樣的分配,我們從買賣兩方獨立出來看,作買方的人買兩邊價外的CALL或PUT,權利金的價格低,若有大行情的出現會獲利數倍的可能,就像前篇20倍速的選擇權提到的一樣。而不論是主動投機或作避險,對買方來說,價外的履約價遠比價內的履約價更有需求,很自然的,越多人想買,這些價外的選擇權就會被買起來變貴,比價平價內的貴,要注意的是,這些價外的選擇權價格是低的,但是比較貴。
另一邊,作賣方策略會怎麼選擇履約價? 這因素很多,如果我們先簡化要以時間價值最大的因素作為第一考量,那價平的時間價值是最多的,價內外兩三檔的時間價值就有點少,再更價內外三四檔以上的履約價已經沒什麼時間價值,賣深價內外的只能收一點點權利金,所以從時間價值這個因素來看,價平的履約價是最適合賣方的,也因此,越多人想賣,這個價平履約價的權利金就會被越賣越便宜,要注意的是,價平選擇權價格是比價外高的,但是比較便宜。
以上所說的貴和便宜,其實就是隱含波動率的差別,只是L想用白話一點的方式來紀錄這些差別,簡單的說,價平履約價的隱含波動率會比較低(便宜),越往價外履約價的隱含波動率會比較高(貴),如果把所有履約價的隱含波動率排列,就是波動率微笑曲線了,如下圖。
波動率微笑曲線有一些應用,例如右方越高,可能表示市場越貪婪,左方越高,可能表示市場越恐懼,又或者微笑並不是很好看,部份平部份斜,關於波動率微笑曲線GOOGLE一下可以查到很多資料,上一段以買賣方角度來解釋波動率微笑的成因只是其中一種說法,還有一些解釋可以再找資料研讀,這邊先回到開始的問題,那價差策略到底可不可行。
由前面的說明可以瞭解,這個策略是去賣比較便宜的價平選擇權,然後又去買比較貴的價外選擇權,市場上本來就是這樣的傾向了,所有選擇權市價都是當下的均衡點,當我們這個策略作進去市場後,能夠獲利只有兩種可能,第一,未來的波動比現況波動的預期更低,也就是尖頭更尖,我們策略的賣方可以獲利。第二,未來的波動比現況波動的預期更大,也就是肥尾更肥,那我們策略的買方可以獲利。
那所以到底能不能獲利? 不一定,除非我們能預期以上兩種可能會出現再作吧,如果像傻瓜投資法一樣一直作下去,L會預期這長期的表現是沒賺沒賠,但會一直付出交易費用,是不是如此,或許哪天心血來潮再作測試了。
《本文與 Bituzi 同步刊登》
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學習交易選擇權
選擇權市場是個很吸引人的地方,每個人多少都會聽過一些大賺的故事,也相信著獲利的時刻終會降臨到自己身上,於是一直努力著,在這個市場裡,似乎永遠都有機會和方法獲利,而且有許多獲利方法是股票或期貨的交易者無法觸及的。
但是,贏家不多,能夠持續穩定獲利的交易者真的不多,L有幸認識幾位選擇權交易的高手,時常交換想法,其中有一些觀念可以和讀友分享,關於學習交易選擇權。
記得選擇權是怎麼開始接觸的嗎? 大部份人第一印象可能是來自教科書、可能是書名很厲害的交易書籍、可能是某篇贏家的採訪文章、或是某網站的選擇權操盤分享,不論是哪一種,我們得到的關於選擇權交易知識,都只是一個片段,所以為了要加強能力,認真的交易者會開始收集各種片段,慢慢的拼湊,這有哪些片段呢? 由淺至深舉例如下
選擇權基礎部份
- 瞭解商品規格、交易制度及交易費用
- 理論價格評價,Black–Scholes option pricing model
- 選擇權風險評估 (Delta、Gamma、Vega、Theta、Rho)
- 價格波動率,(歷史波動率、隱含波動率)
價差交易部份
- 垂直價差、比例價差
- 跨式、勒式部位
- 蝴蝶價差、禿鷹價差
- 時間價差,近遠月
- 與期貨組合部位
套利及避險部份
- 合成部位
- 套利原理及機會分析
- 轉換與反轉換
- 保護性的call和put
- 市場間的價差交易
策略設計與測試部份
- 台指選測試
- 長短期選擇權策略
- 選擇權應用期貨訊號
- 歷史買方賣方勝率與盈虧比紀錄
- 選擇權在期貨投資組合中的應用
- 選擇權市場籌碼分析
操作系統部份
- 風險評價程式實作
- 下單系統實作
以上,有點像是目錄,每一個主題都是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神去研究的,前面基礎的部份找找書籍或網站資料都可取得,而進階一點的部份可能要自己整理研究或找論文來參考看看。而學習以上的東西之後,大概就能對選擇權運用有所瞭解,只是事情沒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那些都是基本功而已,無法掌握策略獲利,這情況就像是價差交易搞的再懂再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該出也是枉然。
所以準確地說,以上所提到的內容都只是技術性的知識。它們都很重要,熟悉各項策略及特性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在市場生存與發展,但是真正能夠操作選擇權獲利的主因是對市場的觀察力及思考力。困難的是,書本沒教,也不太有人會專門說這些,最主要的學習來源可能就是交易經驗。
說觀察力及思考力有點抽象,這指的是對市場的觀察及對後勢的思考並配置部位。我們知道現在選擇權市場價格是非常有效率的,若有一丁點的套利機會是馬上被法人啃掉,一般投資人不容易參與這塊,但是在法人積極造市下的好處是讓流動性高,可以輕鬆計算目前的波動率水準,方便觀察。而觀察,就是以方向、波動和時間三個角度去觀察市場,思考,則是建立在現有的觀察上,預期未來對方向、波動和時間三個角度的看法。有了對後勢的看法,再來運用前述某項策略來進行交易。
能思考對未來價位的方向、波動率的方向或是時間的掌握嗎?
舉例來說,選舉,是一個可預期的事件,是有機會對指數造成重大影響的事件,人人都知道波動率應該會上升,而有思考力的交易者會提前就佈局作多波動率,例如作跨式買方,但他也研判選舉一結束後波動率會立刻下降,所以在跨式買方已經獲利的選前最後一個交易的最後一小時,他又進場作遠月的跨式賣方,(補充說明選擇權遠月合約的VEGA比近月大),而且他作了選後的價格預期,在大漲、大跌、小漲、小跌中將最不可能的小跌作了額外賣方布置,其餘加作買方,然後選後開盤時再次進場作空波動率。這是真實的故事,結果行情發展確實照這樣的劇本走,這樣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當然讓他比一般人更有競爭力。
除了事件之外,平時也有一些因素可以觀察並思考方向和波動率的走向,在這邊可能不行再說更多了,總之,保持思考方向、波動和時間三個角度去觀察市場,預期在現有水準下是否會上升或下降,進場後部位的各種情境分析,及在各種情境的對應處理,以上,是學習交易選擇權的小建議。
《本文與 Bituzi 同步刊登》
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20倍速的週選擇權
近期台指盤勢的波動有些放大,前次結算和這幾日的強漲行情都可以看到有選擇權在一兩個交易日中就可以翻了幾十倍,如同上圖,5點的CALL在兩個交易日翻成100點。
不過,看的到要怎麼吃的到呢? 本篇要紀錄的是週選擇權的一些特性和應用,還有策略執行的心得。
先專注在”倍數”這個特性上來思考,如果我們想要賺很多倍,那第一條件是成本點數要很小,才有機會到一兩百點時能賺幾十倍,第二條件是要對標的很敏感,才有機會在盤勢對邊時快速的增值。會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商品就是快到期的選擇權,因為存續期間短,時間價值剩不多,偏價外的履約價成本小,同時有很高的敏感度,行情發生時能快速變成價內等同期貨。
所以我們針對週選擇權的GREEKS來觀察並應用,要怎麼掌握價格變化需要理解THETA和GAMMA,這兩個因素就是前述兩個條件的觀察點。在快要到期時,選擇權的THETA和GAMMA都是大的,(THETA大表示時間價值掉的快,而不是時間價值本身的點數大),這兩個GREEKS是反向的,之前已有紀錄過選擇權入市先決定要站哪一邊,與時間同邊還是要與趨勢同邊,這篇先跳過這部份,我們著重買方倍數的策略,也就是付一點權利金,付一點THETA,來買一個噴出,來買一個正GAMMA。
既然會有這麼高的賺賠比,當然勝率也是非常低的,勝率低的原因是要很準,方向要對、時間要快、幅度要夠,缺一不可。
方向錯就不用說了,而且錯的離譜也是好事,因為也只會損失一點點。時間要快就是要拿捏的夠準,也必須要知道如果多久時間沒發動時會損失的THETA值,當然若有心理準備全賠的話就不用算那麼細了。幅度要夠,因為買一點點的權利金肯定是價外一兩檔之外的履約價,如果衝不到那麼遠,權利金一樣是雙手奉上。
接著是考慮操作的計劃,買進5點的選擇權,衝到100點的過程,你抱的住嗎? 大多數人都是會出場停利的,鮮少有人能夠抱的住一大波,當然不是說抱牢牢一定好,要談出場方式需要回頭想想這個策略評估。原本,估計是賺10倍以上,勝率不到1成,但若會先出場停利,表示勝率會提高,也許兩三成,但同時賺賠比也只剩下三四倍,哪種好? 可能要從凱利公式來檢視這兩種出場策略的數值再來判斷,前提是,操作是有紀律的。
而實際上操作的經驗,L是有小小建議,如果買進真的噴出,不要出場,要抱到底!!! 就當作忘了這個部位,會結算多少就是多少。原因是大部份情況,出場又會想買回,但會買不回來,同時進進出出又造成額外費用,也沒那麼準也可以短線都作對(真那麼準不如作短線就好了),反而賺的不如緊抱的多。
近期盤勢波動放大,從買方角度來想,我們追求便宜的選擇權能倍數獲利,但賣方當然也不是傻瓜,這種狀況多了,很自然的VOL也會增加,波動率增加後的選擇權就沒那麼便宜了。
《本文與 Bituzi 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