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策略評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策略評估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交易策略評估-損益期間

 

此篇介紹交易策略評估第三個面向,也是最後一個主要的評估重點。前兩個面向,KELLY 值 及 獲利風險比 是策略的特質,而這篇要說明的是損益期間,可以說是策略的表現。

 

為何還需要這個面向的評估,有兩點需要考慮

 

  1. KELLY值從勝率、盈虧比來看,就算是很好,也不見得適合使用,例如交易次數可能太少、獲利不足。

  2. 獲利風險比就算是很好,但我們不瞭解期間內的損益表現是如何,可能導致我們沒辦法長久使用。大部份原因是失去耐心。


 

以範例說明如下圖,A策略及B策略的評估。

 

AB策略比較


 

兩策略測試條件及期間相同,

KELLY值方面,A策略19.68大於 B策略14.69

Pro/D值方面,A策略19.15大於 B策略10.87

但是以每年報酬來看,明顯B策略比A策略穩定

 

那你覺得哪個策略比較好呢?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交易策略評估-獲利風險比

 

這篇要紀錄交易策略評估的另一個重點,獲利風險比,目標是找到一個衡量標準可以描述策略獲利與風險的關係。

 

一般來說,想到獲利風險比都會想到夏普指標、崔納指標之類的績效衡量標準,參考wiki的解釋,Sharpe Ratio

 

definitionSharpeRatio

 

也就是 (投資組合預期報酬率 – 無風險利率) / 投資組合的標準差

 

不過對於我們的策略來說,像夏普指標這樣的衡量方式並不是很適合,主要是因為分母的風險是以報酬的標準差來計算,而標準差會因為大賺大賠而變大,其中大賺當然好阿,賺越大越好,根本不是風險。所以又延伸出來有個 Sortino ratio,它的分母是用下跌的風險來計算,這與夏普指標相比,應該是比較有參考性。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交易策略評估-Kelly formula

在程式交易策略的分類之下,首先要紀錄的不是某個策略直接開始分析,而是一個往後對全部策略評估的標準,要用什麼判斷策略的品質?我們的目標是設計出好的交易策略,而什麼算是好?

 

交易策略要能獲利,或要提昇獲利,有兩種方法,一是贏的次數更多,二是每次贏都比輸的時候多很多;前者就是勝率,後者我們就用盈虧比來計算。

 

KELLY公式正是這兩個因素的計算組合,參考維基百科的解釋

這原先是用來計算適合的投注比例,同樣也適合在不同策略間作KELLY值的比較,

公式為:     f* = ( bp – q ) / b

其中 p = 勝率    q = 敗率 = 1 - p    b = 平均獲利 / 平均損失

 

這個定義的公式經過移項後可以換成比較容易記憶的:    勝率 – (敗率 / 盈虧比)

KELLY = p – ( q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