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交易計劃的建立
此篇想紀錄交易計劃的建立,主要是從
10 Steps To Building A Winning Trading Plan
這篇文章整理重點,文章的主題是建立勝利交易計劃的步驟,其實就是在交易前中後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也是老生常談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就是知易行難,需要有持之以恆的毅力或是把它們都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夠發揮效果。
或許此篇要講的是偏向一般的交易方法,如果已經是採用程式交易的方法,那已經是建立了一大部份的計劃了,不過其中仍有重點值得參考。另外給點自己信心,如果你能建立並持續著自己的交易計劃,那已經是少數人才辦的到了,雖然還不能保證成功,但是你已經消除了大部份的障礙,並且有能力避免重覆錯誤。
L不曉得直接翻譯會不會有什麼侵權問題,所以還是用自己的話再講一次出來。
交易技能評估
你準備好交易了嗎?是否有先在紙上先交易過、模擬過?你可以按照你的信號,毫不猶豫地在市場上真正進行交易嗎?你準備好贏過其他交易者了嗎?
心理準備
你瞭解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在哪嗎?瞭解自己在風險多大時,晚上會睡不著覺?當風險來臨時,你可以坦然面對,而不會生氣或是很難受嗎?
設定風險標準
評估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程度後,再設定每個投資組合最大可以損失的幅度,如果你很保守,或許一年僅能承受1~5%的虧損,那麼千萬不要把投資組合的風險提高到10~20%,因為那不適合你,不會成功運作。
設定獲利目標
相對於風險的設置,我們合理的獲利目標該如何設定?例如上面提到的,忍受1~5%的風險,假設獲利/風險比為3倍,那麼我們可以預期獲利的目標是3~15%。另外也應該為每月和每年進行獲利評估,當有失誤時應重新檢討。
作好功課
在市場開始交易之前,應該調查好市場的近況及報告,也可以從其它市場的表現來推測合理的目標行情,另外,當有重要報告即將發布時,應該儘量避開這種高風險的時刻,而等到報告公佈並評估後再進行交易。
設定出場規則
大多數交易者耗費90%或更多的精力在尋找買入信號,但很少關注到何時該退出,更有許多交易者在虧損時不敢出場去停損它。實際上在我們進場時就應該設定好我們停損停利點為何,一但到達停損停利點,就該作執行,否則會嚴重影響前面所提到的風險和獲利設置標準。
保持交易紀錄的習慣
寫下目標、獲利、虧損等交易紀錄,進而思考為什麼。獲利了,如何繼續保持?虧損了,如何避免再次發生?寫下交易的細節、包含當下的想法,可以讓自己對自己更瞭解。
以上,知易行難。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資訊人學交易
現在作期貨交易,幾乎離不開資訊和交易兩大主題,而關於學習的方向,有兩種類型是大部份人的情況,一是資訊人學交易,二是交易人學資訊。L這邊想針對第一種類型作紀錄。
資訊本科的人或從交易工具出發的人,最常見的情況是由程式交易的觀念開始,熟悉策略開發的工具,可能是從EXCEL、VB開始,接著學習Trade Station、Multicharts,然後從策略開發工具上尋找範例策略,開始建構程式,接著再看交易邏輯的書、或論壇、或網路上的交易策略分享等等。
L也是這類型的人,在一個念頭下就自己建立報價資料庫,以SQL建立交易策略,設計邏輯與回測,在還不瞭解什麼是最佳化之前,就已經在測什麼參數對這個小模型最有利,後來才知這一連串的動作是最佳化,而且也用了TS才知道寫邏輯和參數最佳化這麼方便。
過去的經驗比起現在的交易人來說,學習曲線非常慢,因為什麼都要自己來,你可以想像用SQL程式寫交易進出和作迴圈然後計算損益多了多少工夫嗎? 還沒說測試的績效報表的建立。而現在有了這些交易工具,對我們資訊人來說實在太方便了,easy language確實很easy,報價資料、圖形顯示和測試報表都不用我們多花工夫,只要針對交易邏輯的開發就行了。
問題就是這個交易邏輯的設計,我們東拼西補,所有找到的東西都拿來套看看,績效會不會獲利,無例外的,我們都能找到很棒的策略,跑出來的績效非常優秀,迫不及待的上戰場了,當然,事情哪有這麼簡單。
直接一點的說,我們寫的不是程式交易,頂多是交易程式而已。它會贏會輸,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只是一廂情願的認定它是會獲利的,當事情發展不如預期時,我們才發現這個交易程式少了靈魂,少了我們對策略的瞭解,少了如同上一篇所說的認同感。
有的人沒想通,會說程式交易無效,卻不知那是交易邏輯無效,或說是無法駕馭,和程式無關。有的人不甘心,會繼續更多嘗試和學習,才開始瞭解要學習的目標和範圍越來越廣,時間越來越不夠,和學資訊一樣,環境和制度一直在變,要學習的東西似乎是永遠少不了。
交易策略的選擇
在期權交易策略分類這篇裡紀錄了許多種交易策略的類型,而要選擇哪種策略為發展主軸,可以從下面兩種方式推測
- 每個人對於每種策略都有不同程度的偏好或認同
- 是否符合每種策略或市場的需求
似乎有點像找工作,第一是你有興趣的,第二是你能作到的。
第一種,關於偏好或認同,要考量的是每種策略的特性。例如風險控制的能力、策略投資的期間,以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為例比較,應用技術分析交易的策略,一般都能設計出明確的風險控制,因為使用的數據就是市場的價及量;但基本分析的風險控制則不容易,因為使用的數據都是市場外部,不但廣泛而且容易互相影響。
而策略投資的期間,技術分析也能比基本分析有更明確的定義,一般基本分析假設以總體經濟為基礎來估計指數合理價位,要等到市價趨向目標價的這個期間,可能很快可能很久。又例如某貨幣專家根據XXX,警示某商品早就泡沫化了,然後? 又繼續更大的泡沫,若相信他所分析而去作空的,不知要等多久時間,要承擔多少虧損,就算最後真的如他所說的泡沫破滅,對於已經虧損出場的人來說,都無濟於事了。
看起來技術分析在這兩點上是比基本分析好,但是認同感是另外一回事,有些人就是不認同技術分析,那就不應該去用,就像有些人就是不認同程式交易,那就不應該去用。因為用了如果會獲利,心裡會矛盾,而用了如果會虧損,心裡會更後悔,這裡指的還不是正常的虧損,而是只要輸一兩次,他們就會說程式交易是不行的,完全無視策略的測試數據。
2013年5月15日 星期三
面對虧損的心態
此篇要紀錄的是面對虧損的心態,認識風險、瞭解虧損的實質意義是要讓我們的策略能夠更趨客觀及完整。
若沒有作好虧損的預期和心理準備,一般投資人,心裡就是要只贏不輸,但在實際操作面上,虧損時期是一定會碰到的,此時可說是被市場教訓要瞭解風險。
虧損次數一多,表面上投資人可能可以接受風險這個概念,可能將虧損的交易視為投資的成本,但是內心裡仍然無法接受,而想繼續追求戰無不勝的策略。L想到孫子兵法一段重要的觀念: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而瞭解虧損、面對虧損正是求勝的前提之一,沒有先擬好計劃而匆促上陣再求勝者,往往非常辛苦。尤其不瞭解虧損時,交易前對虧損發生的期望機率過低,而虧損發生時,對於虧損的容忍度又過高。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交易心理準備
關於交易心理學這個分類,L想要紀錄的是投資心理的準備、規劃策略的方向及一些可以借鏡的例子。
股票很難賺,期貨更是容易賠,我們到底該作些什麼、怎麼作才可以創造獲利?
於是我們面對證券期貨市場,千百種投資方式我們也不怕,看技術分析學指標方法、為了瞭解股票而學讀財報、作指數作外匯要懂總經、碰到大宗商品要看供需、還要看天氣,聽說HTC的新手機賣很好、朋友告訴我股票要挑大陸概念股。好多種投資方式數不勝數,若有方式是獲利的我們大聲叫好,興奮異常,但過一陣子又沒用了,馬上就變一文不值。
感覺到越來越混亂了,我不知道技術指標告訴我要賣出,基本分析卻告訴我要買進,然後老師說不要碰,結果看著它上漲…是為什麼? 這些方法互相矛盾,使得我心理非常糾結。我們拼了命的去挖掘最好的賺錢方法、不斷的聽從他人的建議,終於迷失了自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