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指當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指當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狙擊手操作法

 

4/25星期五是一根好久不見,令人興奮的長黑K,程式單表現也蠻不錯的,相信作程式的朋友也都等很久了,這種機會是要好好把握住的,而且也有些策略就是為了這種時刻而存在。

 

看著一黑吃N紅的長K線,想起了一本書推薦一下,狙擊手操作法

這本書已經有點老了,裡面的交易方法和指標算是比較單純,不見得適用我們的市場和策略應用,不過裡面提到一些操作觀念倒是對L有些影響。如同書名,要作好當沖或短線的操作,要像狙擊手一樣,等待時機,等到有足夠的把握時再出手,目標就是一擊斃殺

 

剛開始作交易的朋友,經常是亂槍打鳥,經常以為碰到難得一遇的機會,L自己也經歷過如此階段,心態上很積極求勝,但是這樣的結果並不如預期,而且還花費許多費用,倒是業務員開心了。

 

既然作的不如預期,又看到可怕的交易費用,當然要思考怎麼調整,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耐性,並把這種心態寫進程式策略裡面。

 

就像是上週五長黑K當天,好幾支沉寂已久的策略出現訊號了,看到他們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這幾支策略在今年真是沒幾次表現的機會,不過在行情出現時,他們一個個的出現,同時也表示提醒了自己,

 

K線突破了N倍的ATR !”,

市價已經跌破了N均線 !”,

ADX已經超越了N門檻 !

 

這些策略交易次數蠻低的,從開發回測時就已經能看出這個特性,也有和朋友聊過,記得有個朋友的疑問,”這一年交易才10次,作這個是要賺什麼?”。其實,會賺的,一兩次就夠了,不用常出手,但一出手就有機會撈一把,平時放在那邊又沒差,而且也少了很多被巴的次數。當然我不是把這種策略當作主要策略,但是它這種特性很好,勝率高,drawdown低,真的多多益善阿。

 

回到狙擊手操作法這本書,記得裡面是蠻多垃圾文,但也有一些觀念可以參考,有的東西看到了,認同了,就能對交易有些不同想法,有改善可能,所以推薦給朋友看看囉。

 

(話說,這幾天 vix 上升,如果較大的波動會伴隨來較大的波動,也許就會常常見到這些朋友,日子會越來越有趣了)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秒K應用

 

一般多數交易者在使用或觀看K棒的時候,通常從1分、5分、10分線開始著手,稍微想做些差異化的時候可能使用2分線、3分線、7分線等較少見的K棒周期,然而若跳脫分線框架,當科技進步,電腦效能日新月異,秒線的使用在MC上也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也許現今交易的戰場已經不是分線可因應?為了證明這個想法或差異化我們既有的策略,我們開始思考使用秒k來作交易,至於該要設定多少秒呢?

 

J這邊可以提供讀者一個方向,首先看一個例子,3分線表示180秒,若設定為177秒,則因為177/(180-177)=59,所以表示當一般的3分線走了59根K棒之後,因為每一根省下3秒的時間,導致在177秒的K棒設定下,圖上已經畫出了60根K,反之設定成183秒則比原本分線少1根K棒。

 

透過多或少製造1根K棒,也許能讓我們減少一些在整分時敲單的滑價(因一般程式單若是用指標型撰寫將在00秒時敲單),而本篇將延續海龜通道突破策略的精神,稍微小改程式碼成為利用close價突破來進單的指標型策略,以反映秒k收盤價的微小差異在近年來的影響。

 

程式碼修改如下圖。

 

1

 

建立用close所創造的高低區間,回取K棒數(HL)參數讀者可自行嘗試。

進場與出場也以最簡單的方式修改如下圖。

 

2

 

須注意,在撰寫秒線以下層級時,TIME要改為TIME_S才不會錯誤喔!另外本篇利用之前提及的尾盤出場策略1-建立日期表,作最後進場與出場時間調整,以及漲跌幅超過6%的進場限制。

 

在參數相同的情況下,本篇利用最多加碼5口來突顯出3分線與177秒的差異,首先我們先來看3分線的表現如何,回測時間為2007年至今,來回成本單筆設定800元。

 

3

 

再看看177秒的績效圖如下。

 

4

 

可以發現兩者在同樣狀況下,177秒K的回檔略小於3分線,而且獲利大約多了快100萬。再來觀察近年來表現,如下圖所示。

 

5

 

上方的圖是3分線,可以看出近年來已經無法再創新高(上次新高點大約為2011年2月),而下圖177秒K的在2013年9月還有再創新高。

 

經過本篇的實驗證實,也許過往的簡單模型在近年來無法表現得令人滿意,但透過細微的變化,許多邏輯仍然是持續有效的,只是現在交易的戰場或許已經拉到秒K上了,讀者可以再延伸思考透過不同的以往的K棒計算,可能也會有更好的表現。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尾盤出場策略2-加強判斷

 

一支交易策略可簡單分成進場主邏輯、出場主邏輯,而當沖策略在尾盤必須出場的特性,使得其重要性在出場設計上不容小覷,然而根據 J 幾年來的觀察,似乎許多交易者並不太在乎這點,大多專心於進場與一般停損的設計,而最後出場僅使用指定時間出場,因此本篇延續 尾盤出場策略1-建立日期表,來簡單介紹一些尾盤現象對績效的影響性,提供讀者思考更多在尾盤邏輯設計的一些想法。

 

本篇測試的策略在進場主邏輯部分延續 通道突破策略  一文中所使用的程式碼,讀者可先行參考,然而為了增加交易次數以突顯出尾盤的影響性,本篇改用台指期1分線交易,參數也稍微修改,並配合尾盤出場策略1-建立日期表 所使用的最終出場時間作為初始設計,其出場設計如下圖,讀者可先回憶一下。

 

圖片 1

 

2007年至今交易績效如下(手續費來回共800元)

圖片 2

 

現在,開始進入本篇的尾盤出場邏輯,主要新增的想法是,交易時間以及賺賠對於出場快慢的影響,以及是否該逆勢找好的點出場(例如作多拉高出),或順勢出場(例如下跌後多單出場),讓我們直接看程式碼與績效得到簡單結論。

 

圖片 3

 

從上圖中可發現,若策略處於虧損狀態,且12點50分至13點時是上漲的,則於13點後就盡快出場,如同虧損時找有利的點出場,其改善的績效如下圖。

 

圖片 4

 

獲利增加約10萬,MDD幾乎不變,效果不錯,然而若是條件相反,當策略賺錢早點出場則會如何呢?直接看下圖績效來得到結論。

 

圖片 5

 

可發現獲利明顯減少23萬,MDD幾乎不變,符合虧損時早點讓部位出場,賺錢時讓獲利奔馳的精神,然而讓賺錢的部位一直持有到尾盤就是最好的嗎? J用同樣的手法找到稍微能繼續改善績效的方法,一樣直接來看程式碼。

 

圖片 6

 

其想法主要在思考,若是賺錢的時候,大多數當沖順勢策略應該也是賺錢,而假定多數策略與K棒周期的影響大約都在13:10至13:20分左右出場,因此若行情在此時間轉為與今日當沖走勢反向,也許顯示法人在尾盤作價上並不積極,持有過久也不一定能吃到13:30當沖強制平倉以及現貨收盤後期貨的順勢行情,使得順短期的勢先出場較有優勢,其績效如下。

 

圖片 7

 

獲利上升6萬,MDD續減少,反之此時若改為逆勢出場(即條件3與4對調),績效如下。

 

圖片 8

 

顯示若尾盤趨勢持續順勢,不該提早出場,將大幅減少獲利與增加MDD。

 

最後,透過尾盤簡單的上漲與下跌現象,與交易時間的特色,將有助於進一步改善交易績效,而本篇並非特別要研究其成因為何,只是挑出可能相對有意義的時間去做測試,得出符合一般賺錢精神的結論,賠錢快出,而且逆勢找好機會出效果不錯;賺錢要等轉弱再出,否則持有久一點較有優勢再了解簡單的尾盤狀況後,更進階讀者則可思考如何精進賠錢逆勢出的方法,賺錢順勢出的方法,也許可以找到更明顯改善績效的交易邏輯。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交易心理應用於程式交易 - 總和K棒濾網

 

在 四種常見的錯誤判斷 此篇中,J分享過我們到底如何判斷(或評估),然而在快思慢想一書中,有提到一個有趣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應用到交易上面,也許可以有當作濾網的價值。

 

J將研究轉化成交易上的現象,讓我們先看這張台指期1分線圖,判斷兩個問題。

 

  • 請問總和實體k棒長度約為幾點?

  • 請問平均實體k棒約為幾點?


 

總和K棒濾網1

 

不知道讀者是否覺得第一個問題(總和)比第二的問題(平均)難答許多?一般常在看K棒的交易者,可能可以透過上圖大該抓得出來平均實體K也許大約3-5點,但無法馬上把整張圖的K棒長度加總計算,必須透過先想到平均再乘上總共估計約100多根K棒而得出一個總長的估計數字。

 

推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的系統一(直覺辨識),並擅長處理平均數問題,但對於總合運算卻很不行,而又有相關研究發現,當我們在評估類別規模或案例數量時,總和的變相時常被忽略

 

如果我們常忽略,又不容易用眼睛就看出答案,我想也許會是有用的指標,就讓J來幫大家測試一下來觀察,程式碼如下。

 

總和K棒濾網2


 

利用INPUT參數KK來計算回取的K棒數(可跑最佳化)。

透過TL紀錄近40根(本例)K棒高點至低點長度的總和。

RL則紀錄若實體K為上漲,總計其上漲的總和長度。

BL則紀錄若實體K為下跌,總計其下跌的總和長度。

RR在計算,上漲總和長度佔高低點總和長度的比率。

BR則計算,下跌總和長度佔高低點總和長度的比率。

 

若先將簡單的TL放置在圖上,即可成下圖。

總和K棒濾網3

 

可簡單發現 K棒持續上升,表示K棒變長,其時間多數發生在早盤,也許是到了盤中交易量減少,使得K棒的長度減少,而透過這樣日內有周期性的現象,也許可以試著朝當沖的方向思考,因此推想早盤的方向容易是當天順勢交易的方向,而TL則是趨勢強度的指標,當指標夠強(例如突破一個門檻)才值得進場交易。當然口說無憑,眼見也不足為憑,來測試看看績效吧。

 

 總和K棒濾網4


 

利用TLBRY 把變數TIMES(本例09:00)的數值記錄下來,當作是否進場的門檻之後TL必須超過這個值,而且配合J先前寫過通道突破進場的邏輯(回憶請參考 通道突破策略 ),價格突破後進場,因此進場程式碼就改為下圖,增加一個門檻條件在突破進場之前。

 

總和K棒濾網5


績效如下圖,可發現不論多空單獲利都小幅減少,但空單的回檔減少了。

 

總和K棒濾網6

 

當然這樣的結果我們不會滿意,此時我們改為研究多空分開的指標RR(表示上漲總長度佔總長度的比例)與BR(表示下跌總長度佔總長度的比例)。

 

在使用之前,我們一樣來觀察一下他們各別畫出來的圖形如下,其中紅色是RR,綠色線是BR,可以看出當空方主導且強勢的時候BR會不斷上升,反之RR不斷下降,而當時行情則會一路往下,直到行情轉為橫盤震盪或反轉時,RR與BR將出現轉弱或反轉的現象

 

 總和K棒濾網7


 

因此J將進場條件改為如下圖所示,透過分別記錄RR的門檻值RRBRY與BR的門檻值BRBRY來當作進場濾網,之後若要於價格突破後進場,當下的RR或BR值必須先要超過9點所記錄的RR或BR值

 

總和K棒濾網8


績效測試如下。

 

總和K棒濾網9

 

整體勝率提高到超過50%。

 

總和K棒濾網10

總和K棒濾網11

總和K棒濾網12


 

由績效測試表可發現對於多單沒有太大的效果,僅小幅改善,但空單卻有明顯的幫助,不但改善獲利,也減少回檔風險,可能可以推論若要進場作空,K棒趨勢要夠明顯才比較容易獲利

 

 

小結,透過K棒長度的邏輯,J簡單測試了兩個濾網當作示範,似乎可以改善一些錯誤進場的狀況,而關於TL這類趨勢指標的當沖應用,讀者可以繼續延伸研究,畢竟許多現象不是很容易可以從圖中看出關係,例如若TL明顯增加,是否該進場?多空是否有差異?或TL明顯降低,是否該提早出場等。

 

也許有更廣的應用和策略搭配可以思考,例如不限制使用在當沖交易上,將回取K棒拉長,而當TL指標處於近期低檔或高檔,是否可以當作逆勢單的開關? 更甚TL指標是否可以搭配到選擇權策略的應用上? 等等有意思的想法,也歡迎讀者一起來思考討論,日後 J 也會繼續幫大家測試邏輯,示範如何透過增加出場條件的設計,改善績效,使得策略發展逐漸完善。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通道突破策略

 

當沖突破是 Technical 技術分析 中很重要的一部份,其觀念在於市場價格穿透了之前的價格壓力或支撐,繼而形成一股新的趨勢,而我們的目標即是在突破發生時能夠確認並建立部位以獲取趨勢的利潤。

 

一般比較單純的當沖突破策略,常利用近幾日內價格計算交易區間,當今日價格一上漲突破即買進,或價格一跌破即放空,這樣的交易區間,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變動的,當上下兩條突破線連結起來即形成一個價格通道,最常見的指標就是布林通道(Bollinger Band),L曾利用他示範過逆勢的交易策略,可參考 逆勢策略-Bollinger Band

 

創建一個價格通道,方法有無限多種,而通道突破策略又是一個可能可以長期獲利的方法,因此本篇J將利用最單純的方法建立通道,驗證台指期短線當沖中是否可以這樣獲利? 程式碼如下:

通道突破策略1


 

首先定義HL為一個INPUT參數,主要目的是,我想知道要回取(參考)多少K棒形成的高低點比較適合交易。

 

利用FOR迴圈與IFF條件,往回計算最高的值存入HH,最低的值存入LL並且每根K棒算完後,下一根又清除所有計算結果,再以當時的K棒位置往回從算HL(本例為80)根K棒,形成一個不斷計算最近80根K棒高低點的通道

 

若將其寫在指標中,即可做出如下的圖形,我們可藉由觀察這樣的圖形,思考是否值得進行下一步當沖突破的進出場撰寫。

 

通道突破策略2


 

從上圖來看,可發現當日內行情往一個方向移動,每次重新計算時,當根K線即是近80根的最高或最低,而其走勢似乎又有連續性,然若無接觸邊界的日內行情,則最後當日行情通常較小,屬於區間震盪的機會較高。

 

再看似有機會區分出強勢突破行情或日內整理盤時,我們著手進行交易訊號進出場的程式撰寫部分。

 

通道突破策略3


 

簡單的寫上要進場交易的時間,通常會保留一些時間給行情發展的機會,所以不會讓策略到最後幾分鐘還可以進場,而又因最後出場時間到了馬上要出場,出現沒有太大效益的交易狀況。

通道突破策略4


 

進場有受時間限制,所以出場要另外拉出來寫,以免受時間限制而無法停損

通道突破策略5


 

尾盤的出場,J覺得值得多花至少一篇來分享一些方法,本篇為了方便測試當沖的績效,我們可以使用內建SET指令,將最後收盤價當作出場價格。但實際交易中,請切記這個指令是不能讓你在當天出場成交的,當丟單的時候,已經收盤了,變成隔天的早上開盤才會成交出場,無法達成當沖的交易目的。

 

撰寫好後,就可以在圖上看到部分的交易狀況如下

 

通道突破策略6


 

 

績效圖如下,回測時間2005/1-2013/8,手續費與滑價設定總共來回800。

 

通道突破策略7


通道突破策略8


通道突破策略9


通道突破策略10


 

 

從簡單的測試來看,這樣的通道突破在台指期當沖上,是可以獲利的。雖然這樣簡單的邏輯,在當沖的回檔上(MDD)相對來說算大的,而近年的獲利也不佳,但因邏輯單純,交易次數夠多,若能增加一些濾網,適當的減少一些可能會虧損的交易,即可增加獲利也減少回檔的幅度。

 

後續,J將利用這樣的簡單進場邏輯,透過每個小細節的改善,讓這個策略成為一個更完善,風險報酬比更好的策略,也期望透過這樣一步一步的分享,了解在程式撰寫中除了找新邏輯以外,許多小地方其實大有文章,多一點小嘗試,也許會發現讓績效大幅改善的方法